
2025年10月15日,印度布巴内什瓦尔的体育馆里,国乒女团以3-0横扫日本队,重夺亚锦赛冠军。王曼昱稳如磐石,孙颖莎锐不可当,而真正让人心跳加速的,是第三盘蒯曼与早田希娜的对决——先丢一局,第二局10-12落后,她硬是在悬崖边连扳三局,用12-10、11-6、11-9的比分锁定胜局。
那一刻,解说员喊出“她顶住了!”全场沸腾。但比胜利更动人的,是她在落后时脸上没有慌乱,眼神里没有崩塌。她一拍一拍地打,一分一分地追,像在完成一件早已熟悉的事。
这不像一场逆转,倒像一次“归来”。
蒯曼不是一路顺风的天才少女。三年前,她被称作“外战外行”;两年前,她在世界杯小组出局,奥运积分直接归零,成了国乒唯一的“负分选手”;一年前,她因一场无端的网络风波被骂上热搜,有人说她“不尊重师姐”,有人质疑她“靠关系进队”,而她从未公开回应。
她只是继续打球。
2025年初的横滨冠军赛,她0-4惨败给队友石洵瑶,全场只拿了28分。赛后她躲在通道里哭了很久。那场比赛,正手失误、反手卡壳,整个人像是被按在墙上打,毫无还手之力。外界说:“她扛不住压力。”
可几个月后,她在瑞典大满贯再次对阵石洵瑶,虽然还是输了,但四局全部打到关键分,第二局和第四局都战至10-10。她不再崩盘,而是咬住每一局,哪怕输,也输得让人肃然起敬。
教练说:“这次输得不难看,比赢一场更有价值。”
人不是靠赢才成长的。真正让人变强的,是那些你输得很难看、却没放弃的时刻。
蒯曼的变化,不在技术,而在心理。她从一个“一落后就慌”的年轻选手,变成了“落后也不变脸”的逆风局专家。2025年世界杯八强战,她0-2落后王曼昱,第四局又连救7个局点,最终4-2翻盘。没人想到她能赢,但她自己好像一直知道:只要球没落地,比赛就没结束。
她说:“一分一分去咬。”
这句话,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面对困境时最该记住的。
生活不是总给你顺风局。工作被否、项目失败、关系破裂、健康亮红灯——这些时刻,我们常做的第一件事是慌,是自我怀疑,是脑子里立刻响起“完了”的警报。但真正的韧性,不是从不跌倒,而是跌倒后知道怎么爬起来。
蒯曼的爬起来方式很朴素:不看结果,只看当下这一分。她不问“我还能赢吗”,而是问“下一个球怎么打”。这种“切割式专注”,是运动员在高压下存活的核心能力,也是普通人最可复制的心理策略。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压力脱敏”——人对压力的耐受力,不是天生的,而是一次次暴露在压力中,慢慢练出来的。蒯曼被横扫、被质疑、被积分清零,每一次都像一次电击训练。她不是没痛过,而是痛多了,反而学会了在痛中行动。
她不再追求“完美发挥”,而是接受“我可以失误,但不能停”。这种心态转变,比任何技术升级都关键。
我们总以为成功的人是从不失败的,其实恰恰相反。真正走到最后的,往往是那些失败最多、却始终没退场的人。孙颖莎当年被伊藤美诚连赢四次,一度怀疑自己;王曼昱也曾因伤病掉出主力层,整整一年没打国际赛。但她们的共同点是:输得起,也扛得住。
蒯曼现在也成了这样的人。
她不再急于证明自己,而是专注于执行每一个战术。哪怕面对张本美和、早田希娜这样的强敌,她也不再“怕输”,而是“想赢”。这种心态上的松绑,反而让她打出了职业生涯最稳定的几场比赛。
2025年2月,她在21岁生日当天拿下WTT新加坡大满贯混双冠军;4月,她连克王曼昱、伊藤美诚,闯入世界杯决赛,世界排名冲进前五。她没说什么豪言壮语,只是在赛后说:“我只想把每一场都打好。”
这届亚锦赛,她再次面对曾击败过自己的早田希娜。第一局8-11失利,换作两年前,她可能心态就垮了。但这一次,她擦了擦汗,调整站位,第二局从开局就压住节奏,最终完成逆转。
国乒赢了,冠军到手。但比金牌更值得记住的,是那个在落后时依然冷静击球的女孩。
她让我们看到:失败不可怕,可怕的是你因此停止行动;压力不可怕,可怕的是你被它定义。
我们大多数人不会站上奥运赛场,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里打一场又一场“逆风局”。工作不顺、收入停滞、家庭压力、健康焦虑——这些都不是一击制胜就能解决的,而是靠“一分一分去咬”熬出来的。
蒯曼的故事,不是励志鸡汤,而是一份真实的心理建设手册:你可以输,但别认输;你可以哭,但别停下;你不必完美,只要坚持。
就像那场比赛,她不是一开始就领先,而是从落后开始,一拍一拍,把自己打了回来。
而我们,也可以。
配资平台最新消息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