升学和就业质量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。社会评价一所大学的实力,终究要落到学生身上——那些从校园走出的年轻人,能否敲开更高学府的大门、能否在心仪的岗位上施展拳脚,直接映照出这所学校的育人成色。毕竟,名气再响的招牌,若经不起毕业生发展的检验,也不过是空中楼阁。
让升学的学生能叩响顶尖学府的门扉,让就业的学生能手握有分量的Offer,这种“硬实力”才是高校最亮眼的名片,也是对“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”最有力的回答。而南华大学药学院21级药学拔尖班的成绩单,就透着这样的“硬实力”。
南华大学这一20人的班级里,7人通过保研进入“双一流”高校,9人考研成功,整体升学率飙到80%;剩下4名学生也没让人失望,凭着扎实的专业功底,全部签约了知名药企,就业率稳稳保持100%。这份“升学就业双丰收”的成绩,可不是偶然的运气,背后藏着一套让学生“使劲长”的育人门道。
能有这样的成果,首先得归功于“科研导师”手把手带飞。据悉,南华药学院从高水平老师里挑导师,每个导师最多带4个学生,从大二一直带到毕业。这可不是简单的“挂名指导”,学生能直接扎进导师的课题里,从查文献到做实验,一步一步跟着学。
展开剩余56%孙琪琪就是受益者,大二跟着导师做项目,不仅主持了校级大创,还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科院二区、一区期刊发了论文,最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研到中南大学。还有谌泽亚,她的省级大创项目就是导师的研究课题,跟着做下来,不仅学会了药物分析的核心技能,连未来读研的方向都定得明明白白。这种“科研反哺教学”的模式,让本科生早早摸到了学科前沿,升学就业自然有底气。
更难得的是,这里的培养不止盯着书本和实验室,还带着一股“接地气”的温度。药学院有个“南瓜普药”的实践品牌,学生们带着专业知识“进社区、进校园、进乡村”,给老百姓讲精麻药物安全、帮乡村老幼查用药问题。
别小看这些科普,对学生来说,这可不是简单的“学雷锋”——在给大爷大妈解释用药禁忌时,在给村里老人核对药盒说明时,他们慢慢从“只懂理论的学生”变成了“能解决问题的健康守护者”。这种把专业学习和社会需求绑在一起的方式,让课本知识活了起来。
由此可见,药拔班不是“保险箱”,而是“孵化器”。这里没有一成不变的培养模板,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“生长点”:想搞科研的,有导师带着闯前沿;想就业的,有扎实技能打底;想服务社会的,有实践平台练本事。从这份成绩单里能看出,南华大学的育人智慧,就藏在这些实实在在的培养细节里——不喊空口号,只做实在事,让学生的成长轨迹,成为学校最好的“招生简章”。
发布于:陕西省配资平台最新消息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