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以色列战机呼啸而过,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夜空被爆炸声撕裂。 五名巴勒斯坦人和一名卡塔尔安全人员瞬间丧生。 令人费解的是,卡塔尔装备的美制“爱国者”PAC-3防空系统明明探测到了威胁,却像被无形的手按住一样,未能实施有效拦截。
讽刺的是,就在几乎同一时间,也门胡塞武装的导弹飞越沙特领空时,沙特的同款防空系统却反应迅速,成功实施了拦截。 同样的美国装备,面对不同的攻击者,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。
这一对比在中东各国首都引发了剧烈震动和深深的不安。 一个尖锐的问题被摆上台面:这些斥巨资购入的美制防空系统,其最终控制权究竟在谁手里?
⚡ 空袭叩响联盟扳机
以色列对多哈的突袭,是其首次直接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发生军事冲突,也是首次打击美国的重要盟国。 卡塔尔长期在哈马斯与以色列之间扮演调停者,近两年曾两次促成加沙冲突的临时停火。 这次袭击越过了多条红线。
卡塔尔的遇袭,让整个伊斯兰世界感到唇亡齿寒。 若以色列连美国盟友、地区调解人都敢打,那么还有谁是不能动的? 这种安全焦虑迅速转化为行动力。
袭击发生后仅数日,9月14日,多国代表便齐聚多哈举行部长级筹备会议。 9月15日,沙特王储穆罕默德·本·萨勒曼、埃及总统塞西、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、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等56国元首、政府首脑或代表悉数到场,出席阿拉伯-伊斯兰国家紧急峰会。
峰会上,卡塔尔埃米尔塔米姆痛斥以色列的行为是“懦弱的恐怖行动”,指责内塔尼亚胡政府试图把阿拉伯地区变成以色列的势力范围。 会议通过的决议草案强烈谴责以色列,并明确提到了组建军事联盟的构想。
历史性站队:从沙伊和解到地区大联合
特别值得关注的是,此次联盟的构想超越了阿拉伯世界,涵盖了波斯国家伊朗和突厥国家土耳其。这背后是卡塔尔在遭遇袭击后,积极斡旋,促成了伊朗与阿拉伯国家的进一步和解。
整个中东地区正出现前所未有的联合趋势:各国纷纷搁置历史争端与矛盾,试图凝聚共识。 无论是阿拉伯国家、波斯国家还是突厥国家,也不分什叶派与逊尼派,它们正逐渐站到同一阵线——背后的推动力,是对以色列的共同立场。
联盟的核心宗旨,是仿效北约的集体防御原则,约定一旦任一成员国遭受以色列的军事袭击,其他成员将共同采取反击措施。 这意味着,攻击其中一个国家,就等于攻击整个联盟。
据估算,这个潜在联盟的成员国现役军人总数约1700万,拥有坦克1.5万辆、飞机8000架,其规模堪比北约的战争机器。 若能实现有效整合,将形成对以色列的压倒性优势。
️ 各怀绝技与各自算盘
参与联盟筹建的国家覆盖中东不同区域,各自具备独特的安全资源。 沙特拥有中东地区规模较大的空中力量,其空军装备了200多架F-15SA等先进战机。 埃及在西奈半岛部署有常态化军事存在,并且拥有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军队。 土耳其则具备成熟的无人机作战体系,卡塔尔则在情报与后勤保障方面有丰富经验。
但将这些力量拧成一股绳绝非易事。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战略考量。 沙特作为海湾地区大国,看重在阿拉伯世界的主导地位。 埃及一直担心加沙地带的局势影响到自己的边境安全,特别是西奈半岛的稳定。 土耳其则想通过积极参与地区事务,强化自己在伊斯兰世界的话语权。
历史上,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合作记录并不光彩。 2015年的也门战争中,沙特、埃及、阿联酋等国组成的联军,最终陷入各自为战的困境,阿联酋部队占着南部港口,沙特专心守北部边境,埃及海军在海峡巡逻,导致战事拖延至今。
谁来做联盟的领导者? 这是一个敏感问题。 埃及凭借其军队规模提议将联盟总部设在开罗,并希望指挥官职位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成员国中轮换。 但拥有雄厚财力和先进装备的沙特,显然不会甘居人下。
此外,各国之间还存在历史恩怨。 沙特和卡塔尔在2017年曾断交,虽然后来和解,但信任需要时间重建。土耳其和埃及在地区事务上也存在竞争关系。
装备鸿沟与后勤噩梦
除了政治上的分歧,军事技术上的一体化更是巨大挑战。沙特和阿联酋空军主要装备美制F-15、F-16等先进战机;埃及空军则同时拥有美制F-16、法国“阵风”以及俄罗斯的米格-29,堪称“万国牌”;阿尔及利亚等国则主要依赖俄制装备。
这些装备来源不一,型号各异,其后勤维护体系、指挥控制系统、数据链标准完全不同。 北约花了数十年时间才初步实现装备标准化和联合行动协同,阿拉伯国家想一蹴而就,难度极大。
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依赖。许多海湾国家的国家安全建立在与美国的国防伙伴关系之上。 他们意识到,自己没有特别好的办法来应对以色列构成的威胁,因为美国明确的外交方针使以色列在军事领域具备质量上的优势。
卡塔尔遇袭事件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:即使投资数千亿美元购买美国武器,驻扎上万美军,美国的安全保障依然是有限且偏颇的。 在美国眼中,以色列的利益显然排在更前面。
️ 寻求自主:新装备与新体系
这种依赖和不信任感,正推动中东国家重新思考自身的安全策略,寻找新的出路。 有迹象表明,一些国家正在考虑采购不依赖美国系统的装备。
中国的武器装备因其性价比和高技术含量,已出口至全球超过50个国家,主要集中于亚洲、非洲和中东地区。 沙特曾在1987年采购中国东风-3A导弹,创下“世纪交易”。 埃及则在2025年以35亿美元采购了40架中国歼-10CE战机(单价仅为法国“阵风”的1/4),并同步配备了霹雳-15导弹构建反制体系。
歼-10CE战机在近期印巴空战中以6:0的战绩击落印度“阵风”战机,其性能引发国际关注。 此外,中国的无人机(如彩虹-4/5、翼龙系列)和防空系统(如红旗-9BE、红旗-17AE)也在中东多国广受欢迎。
一种新的防务合作模式正在被讨论:由石油富国出资金,巴基斯坦等国家出兵力,中国等技术提供方输出装备和体系,共同构建一套独立于美国的新防务体系。
外部玩家的角力
中东格局的重塑必然牵动全球大国的神经。 美国的态度非常微妙。 以色列空袭卡塔尔后,有以色列媒体报道称行动事先与美国协调,但特朗普本人否认并表示“感到非常不悦”。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则表示,美国对袭击感到不满,但这不会改变美以两国的盟友关系。
分析人士认为,阿拉伯国家的军事联盟提案,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呼吁美国重新与阿拉伯世界接触。 如果美国现在不采取行动加以阻止,以后就将无能为力。
俄罗斯则可能乐见一个能削弱美国在中东影响力的军事联盟形成,并可能通过武器出口和政治支持等方式在其中扮演角色。
伊朗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。 虽然它没有正式加入此轮联盟筹建,但其支持的“抵抗之弧”(包括也门胡塞武装、黎巴嫩真主党等)已是地区重要力量。以色列空袭卡塔尔后,胡塞武装迅速发射导弹予以回应。 伊朗与沙特等逊尼派国家的历史积怨虽深,但双方今年已恢复外交。 若面对共同对手以色列,它们能否真正联手,将决定联盟的最终力量对比。
配资平台最新消息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